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天津自贸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由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以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3个功能区组成,全部位于滨海新区辖区范围之内,改革开放先行区是天津城市定位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天津自贸试验区应该是先行区中的先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滨海新区的一个创新高地,“试验”的重点是制度创新,它为滨海新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也正在成为滨海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
自贸试验区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先行者
自贸试验区探索迄今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国家先后出台四批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虽然每个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和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冠以中国(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名称。表明它是国家的一个统一大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步时要求是“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2015年2.0版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方案,又在原来“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制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的提法上增加了一个新定语新要求,也即“市场化”。建设目标从“具有国际水准”转为“开放度最高”,标准提升一大截,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进一步提出,要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如果说第一批自贸试验区主要是为全国尝试制度创新路径的话,则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就具有更加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例如,对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求是“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从第一批以负面清单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制度为主要目标,逐步提升为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制度探索。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方案进一步明显表现出期望通过对外开放促内部改革深化的意图。例如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就突出“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的特色;河南自贸试验区定位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湖北自贸试验区则被要求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等等。海南自贸试验区范围更广、开放力度更大、要求也更高。
全国各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的不断深化表明,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探索如果解决好质量转换、效益转换、动力转换的问题的重要尝试,核心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倒逼改革,引领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为实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意图,对外开放的视野正在从战略层面延伸到战术层面;战略主攻方向,已经从微观初探为主向宏观布局展开;战略实施途径,也呈现出从上海一家“试验田”探索,转向为“适应不同气候土壤”推广复制,从而确立了“1+3+7+1”新格局。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之一
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和区域战略是密切相关、紧密呼应的。自贸试验区试验不仅仅是纵向领域的开放探索,也是横向视野中在区块进行梯次推进的尝试。第一批到第二批自贸试验区从地理分布看,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对外开放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第三批则明显表现出针对中西部地区特点和需要,向东西南北中全面布局的意图。在投资、贸易、金融等关键领域探索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自贸试验区中心任务,在率先改革开放的同时,以具有说服力的“本地特色”在周边区域复制推广,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新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也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之后,作为国家区域战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三大战略内容不断深化,成效日益显现。从战略定位看,服务京津冀发展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区别于同期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突出特色,使得天津自贸试验区既有为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做探索的任务,也有服务国内区域战略的要求,这一点在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中十分醒目。国家对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基本要求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这既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主攻方向,也是检验自贸试验区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志。结合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和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从时间节点和目标要求,都能感受到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责任重大。
搞好自贸试验区是滨海新区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支点
京津冀三省市,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从历史和感情说就是一家人,行政区划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这种亲缘。天津自贸试验区从设立之初就明确表态,天津自贸试验区既是天津的改革开放高地,也是京津冀的对外开放窗口,是京津冀共同的自贸试验区。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截至2018年10月底,国务院批复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128项任务中,天津自贸试验区已完成77项;上报127项试点经验和31个创新实践案例,15项经验和3个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已聚集融资租赁公司3400多家,租赁飞机累计超1200架、船舶145艘、海上石油钻井平台13座。作为改革试验田,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天津市1%的土地,创造了12%的地区生产总值、吸纳了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额、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额。
天津自贸试验区也在如何成为“京津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在大通关方面做足文章,改革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经过努力,目前天津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出口集装箱每箱成本下降200元至350元。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北京、河北企业通过天津港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3天,通关成本减少近30%。自贸试验区还积极内引外联扩大区域服务范围,区内新增市场主体中,京津冀企业超过50%,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内外资集聚,区域服务水平和服务特色突出的政策高地。
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滨海新区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支点,它既是我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橇点”,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改革创新的汇集地。自贸试验区不能是人栽的“盆景”仅供欣赏,要成为“苗圃”可供移植,从这个思路出发,自贸试验区重在为京津冀改革创新做探索,为三地协同发展乃至向全国推广积累经验。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也步入了新征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如何充分打好手中天津自贸试验区这张大牌、好牌,既是三省市共同的话题,也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分内之责。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自贸试验区需要继续发挥特色,结合天津制造业和航运业优势,紧紧抓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个重点,在探索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方面先行一步,领先一步;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方面迈出新步伐。随着2020年之后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扩大,要做好制度创新准备。特别是社会服务和公共文化领域的改革,将是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探索港城融合,产城融合,从生产领域服务创新到生活领域服务改革的必答题。